宁波诚信上门回收片仔癀-回收茅台酒-回收烟酒礼品公司,“片仔癀”因为一粒药被炒到上千元,甚至“一药难求”,而成了药界的“网红”,舆论哗然。
事件源起于片仔癀锭剂价格从官方指导价590元/粒上涨到千元级别,而且出高价还买不到。相关消息称,这种断货情况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时间。“片仔癀”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药中茅台”。
6月25日,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回应称,公司将采取稳定供应量、拓展销售渠道,以及增加同质同效的胶囊剂型三方面措施,坚决维护市场秩序。至此,这起事件发酵的热度才慢慢降了下来。
实际上,因为缺货而导致价格暴涨的事件在医药界并不罕见。
比如,离我们最近的2020年的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期间,口罩、额温枪等价格暴涨,口罩从几毛一个卖到几块,原本几十块钱的额温枪也卖到几百块。
还有一种名为溴吡斯的明片的药,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必备药、救命药,每瓶60片只卖30元左右。但全国仅一家药厂生产溴吡斯的明片,2016年9月,由于药厂回收药品致药品短缺,该药被黄牛炒至800多元一瓶。
此外,用于心脏病手术的必备药品硫酸鱼精蛋白、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廉价救命药,都曾因为患者很难在正规渠道买到而价格畸高。
此外,东阿阿胶、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马应龙旗下的麝香痔疮膏近年来都曾因涨价引起热议。
为什么在连锁化率不断提高、医药电商急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价格战此起彼伏、药品售价一低再低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这种商品价格被不断推高的现象呢?
商品具备了稀缺属性
物以稀为贵。商品的价格除了体现商品本身的价值之外,往往还受供求关系、信息差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商品具备了稀缺属性,就会自带传播效应,引发关注,价格自然也会被抬高。
这里的稀缺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稀有的意思,如片仔癀配方中所含的“天然麝香”,以及它的绝密配方和工艺。二是紧缺,如疫情突然爆发期间的口罩等防护用品。
片仔癀事件的发生恰恰源于“稀有+紧缺”。有人怀疑是黄牛在炒作,有人分析是由于疫情原因产品出口到了东南亚各国,消费片仔癀的人群突然增多了。具体情况我们要等真相浮出水面。
反映人性的消费者心理和黄牛心理这里的人性指的是人的本能及欲望。
对消费者来说,花最少的钱买到最需要的商品是普罗大众最根本的诉求。一旦发现他们必需的商品出现紧缺或涨价的势头,心里的第一反应是能否先囤点,以免后续买不到或买到更高的价格。例如,在疫情刚发生的时间里,人们就开始对口罩和酒精囤积。
此外,作为本能,人们对有限的资源都有想进行控制和占有的心理。在片仔癀事件中,就有顾客主动提出“给高价”,这在无形之中也推高了药价。
与消费者相反,黄牛一旦嗅出产品紧缺或涨价的苗头,第一反应一定是能否通过囤点货大赚一笔。于是,会想尽办法获取到市场上有限的产品,以便再高价卖出。
说来奇怪,一种是担心涨价的心理,一种是希望涨价的心理,却共同促成了市场上的片仔癀出现了不可控的断货和价格持续上涨现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20年,片仔癀的出厂价提价10次,从125元提升到了390元,提升212%;零售价一共提价9次,从325元提到了590元,提升82%。在这之间,片仔癀并没有闹出太大动静。
6月21日,片仔癀体验馆北京银河SOHO门店对顾客进行限购之事一下子引爆了舆论。据悉,当天每位排队的顾客最多只能购买两粒,开门营业10分钟,片仔癀即被抢购一空,且只有10人买到了产品。接下来的6月21日-28日,媒体展开了对片仔癀事件的集中报道。
于是乎,片仔癀从今年4月起就开始出现限购,北京、福州等地甚至一药难求的事实才被挖掘出来。陆续地,片仔癀的药物配方、功能主治、历史盛名、背后资本、产业发展、百姓口碑等等几乎被曝光的一览无遗。
许多本来对片仔癀一无所知的人们也因为好奇而通过电话、微信、网络开始深入了解片仔癀,当然包括一些投资者。互联网传播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片仔癀的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并持续走强。
当然,至今为止,各种对于片仔癀现象的猜测仍未尘埃落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承载着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重任的药品,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决不会任由其终端市场价格无序地增长,断货缺货现象也会在药企及各方努力下逐渐恢复正常。
药品是治病救命的特殊商品,在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等影响下,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类似事件。不可控的是生态、自然和环境因素,但是,我们可以用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去应对和处理——不囤积、不哄抬、不炒作、不盲目从众,让那些真正需要药品的人多一点希望。